曼內斯曼-德馬克公司將不銹鋼管半浮動芯棒連續軋管工藝稱為MRK-S工藝,其中“MRK”為新連軋工藝即芯棒速度受控的連軋工藝,“S”表示此工藝仍需脫棒機。采用這種工藝時,連軋管外徑最大可達177.8~194mm.該工藝的實質是:在軋制過程中,控制芯棒的運動速度,而當軋制過程臨近結束時,芯棒移動裝置中的芯棒卡頭將芯棒釋放,使芯棒和荒管一起向軋機的軋制方向運動,直至脫棒機將芯棒抽出為止。


一、半浮動芯連軋工藝及設備的特征


 1. 基本工藝


  空心坯經預裝芯棒后進入軋制中心線,然后芯棒被固定在大齒條傳動的芯棒移動裝置的卡頭中,在軋制過程中芯棒移動裝置給芯棒以恒定的速度。當空心坯端部離開第四機架時,芯棒移動裝置將芯棒從卡頭中松開,芯棒的速度增大,最后與空心坯一起離開軋管機。


 2. 半浮動芯棒連軋工藝的特征


  采用芯棒移動裝置控制芯棒速度,并在一定時刻釋放芯棒。由于芯棒釋放后的流程和全浮動芯棒連軋工藝相同,故仍采用脫棒機。半浮動芯棒連軋管機為七機架式,與全浮動芯棒的連軋工藝相比,其成品管外徑增大,而裝機容量反而降低約20%。



二、質量及產量指標


 1. 壁厚偏差


   當管坯加熱時的溫度偏差為15K時,采用MRK-S工藝軋管,其連軋管的壁厚偏差為±6.7%.各變形階段壁厚偏差的變化狀況如表22-4所示。


表 22-4.jpg



 2. 產量指標


   MRK-S連軋機組的產量水平約為經典式軋管機組的3倍。表22-5為幾種工藝的產量水平比較。


表 22-5.jpg



八幅廠連軋管車間MRK-S工藝,即半浮動芯棒連軋工藝,1983年投產,主要生產套、油管、輸送管。可生產外徑為33.4、193.7mm,壁厚為3~30mm的無縫鋼管,年產量為96萬噸。


 新日鐵公司八幡鋼鐵廠的MRK-S機組于1983年7月投產,這是MDM半浮動芯棒連軋管工藝的成功。時隔14年后,中國衡陽鋼管集團有限公司的MRK-S機組投產。


限動芯棒連軋工藝和半浮動芯棒連軋工藝的共同特點是對芯棒運動速度加以控制。控制芯棒運動速度的主要優點是:


  1. 芯棒的相對長度(對連軋管長度而言)約減少35%;


  2. 提高芯棒在第一機架的速度,避免了氧化鐵皮在第一機架的集聚;


  3.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第一機架的咬入條件;


  4. 限動芯棒連軋管機和半浮動芯棒連軋管機的生產能力遠遠超過其他機組,當所軋管子的單重(kg/m)較大時,年產量可達100萬噸。


 這里所講的年生產能力100萬噸的指標顯然偏大一些,通常MPM機組的年生產能力為50萬噸,而半浮動芯棒連軋管機組的年設計產量為96萬噸,但實際未達到,更不要說100萬噸。


 在不銹鋼管半浮動芯棒連軋管工藝中芯棒的質量和壽命是影響生產和產量的一大因素,即使有15根芯棒循環使用,仍有可能影響生產和產量的提高。據稱,影響八幡鋼鐵廠MRK-S機組達產的主要因素就是芯棒問題。